【摘要】2022年1月24日,著名学者、兰州大学敦煌学学科创始人、原敦煌学研究所所长、历史系教授、博导齐陈骏先生不幸辞世。齐先生红烛燃尽,惠泽学人,在西北历史学研究及教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。在纪念齐陈骏先生忌辰一周年的日子里,浙江大学冯培红教授撰写文章,深情回顾恩师早年经历及治学研究过程,对先生致力于五凉文化及河西史研究之功评析甚为精当,叙述朴实生动有历历如目之感。全文约3989字,阅读约需7分钟时间。
我的老师齐陈骏先生生长江南,却在西北生活了约半个世纪。从1956 年复旦毕业分配到兰大,到退休后两年的2002 年指导完一届博士生离开兰州,回到故乡浙江,以及此后每年的南北往返,寒暑假仍住在兰州,加起来刚好半个世纪。老师的学术生涯从隋唐史起家,到开创敦煌学,研究河西及西北史,把自己的学术青春献给了西北。
老师著有《河西史研究》《五凉史略》《西北通史》第二卷、《枳室史稿》《陇上学人文丛·齐陈骏卷》《敦煌学与古代西部文化》等书,还写过一本《枳人自传》,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六十多篇论文。在这些论著中,河西史占的比重最大,也是老师倾注心血最多的学术领域,这跟老师深深地热爱着河西走廊这片热土息息相关。
初到兰州仅半年,老师在春节刚过就被派到酒泉边湾农场劳动。在那个“以粮为纲”的时代,老师在祁连山下垦荒,打埂、翻地,放水、播种,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。之后又到嘉峪关参加“整社”,处理大跃进、大炼钢铁、办集体食堂等运动留下的问题,直到1959 年4 月底才返回兰州。1964、1973、1977 年,老师带学生考察或随兰大慰问团三次去敦煌。尤其是1973 年,兰大工农兵学员提出到莫高窟“开门办学”,老师作为专业教师随工宣队前往,住了一个多月。1964 年,从敦煌回校以后不久,又参加甘肃省第二批四清工作队,到临夏县漫路公社开展“社教”,直到1966 年5 月才回兰州。
1969年,老师被派到永登县马家坪的兰大五七干校锻炼,在农场劳动了十三个月,也是垦荒,用架子车从山沟里装砂石,运到地里去,种瓜、种麦;稍后又到嘉峪关“开门办学”。1972 年,老师被派到景泰县一条山农场劳动了两个月。1975 年,老师奉命参加省上的农宣队,到通渭县城关的一个小队开展工作,直到翌年夏天才因脚伤回兰州治疗。综合以上几次下乡可知,从1958 年到1976 年的近二十年间,老师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甘肃各地下乡,这虽然耽误了老师的学术青春,但也让他加深了对甘肃农村的了解,对后来研究西北史有益。
老师在河西待的时间比较长(永登、景泰也位于黄河以西),这里又是古代历史的重要发生地,因此老师对河西最有感情,尤其是在嘉峪关、永登两次差点送命,更是记忆深刻。老师在对西北历史的研究上,首选的就是河西走廊的历史,出版过《河西史研究》《五凉史略》等书,还给研究生开设过“河西史”课程。在河西史领域,老师最早发表的论文是《略述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及张议潮领导的沙州人民起义》,刊登在《甘肃师范大学学报》1979 年第4 期,开启了老师对河西史、敦煌学的研究。八十年代,老师除了发表《敦煌沿革与人口》等敦煌学论文外,主要精力用于整个河西走廊及五凉史的研究,陆续发表《古代河西的兴衰》《河西历代人口简述》《关于高台县骆驼城遗址的一些问题》《略述三国时期曹魏对河西的经营》《略轮张轨和前凉张氏政权》《氐人吕光和他的后凉政权》《李暠与西凉政权》等一系列论文。到1988 年,结集出版了《河西史研究》一书,翌年又与陆庆夫、郭锋先生合作出版《五凉史略》一书。进入九十年代,老师在这一领域又发表《五凉政权与西域》《凉州文化与武威的开发》二文。
老师从事河西史、敦煌学研究,是1979 年从武汉大学历史系进修回来后开展的。那时,他给学校写了一封长信,提出要扬长避短,研究西北历史,创办敦煌学,当时的话叫“做西北人,吃西北饭”。在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学术春风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老师的一系列研究就这么开始了,推出了上述系列成果。还必须说明的是,老师在1981 年参加了中国唐史学会组织的丝绸之路考察队,近两个月走了西北五省区,主要是甘肃河西与新疆一段,回来后撰写了《古代河西的兴衰》《丝路考察纪略》二文。这段考察经历对老师影响极大,以后也经常对我提起,念念不忘。确实,在八十年代初能用近两个月时间长途行走万余里,想想都是十分奢侈的事,更何况还结识了许多学界朋友,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。更重要的是,这次丝路考察激发了老师对河西史的研究兴趣。《河西史研究》是继日本学者前田正名先生的《河西の歷史地理學的研究》一书之后,中国首部关于河西走廊的研究著作,《五凉史略》也是首部关于十六国时期五凉政权的著作,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。稍后在1992 年,洪涛先生出版了同名著作《五凉史略》。1996年,赵向群先生出版一本《五凉史探》。可见,学界对五凉史的研究是以老师为首发端的,老师在这一领域可谓开风气之先。尤其是这部最早出版的《五凉史略》,还有老师的《河西史研究》作基础依托,更足信赖。尤为欣喜的是,1989 年敦煌室在老师的带领下,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,如陆庆夫、郭锋、王冀青先生合著的《中外著名敦煌学家评传》,杜斗城先生的《敦煌本〈佛说十王经〉校录研究》,郑炳林先生的《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》,王冀青先生翻译的《犍陀罗佛教艺术》,郭锋、楼劲先生在《中国史研究》《历史研究》等刊物上也发表了《唐尚书都省简论》《汉唐科举异同论》等论文,兰大敦煌室的发展势头蒸蒸日上,也在学界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,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。
《五凉史略》是老师与陆庆夫、郭锋先生合作撰写的,在共同研究与统稿修改的过程中,也培养了人才,锻炼并凝聚了队伍,在兰大形成了一个研究河西五凉史的小团队。陆先生还连续发表了《汉唐开发河西之比较》《曹魏时期河西经济恢复原因试析》《五凉政权与中西交通》《五凉文化简论》《五凉佛教及其东传》《十六国时期五凉地区的人口迁徙》《略论五凉的民族分布及其融合途径》《吐鲁番出土西凉〈秀才对策文〉考略》等一系列论文。另外,老师的其他研究生也发表了一些论文,如李军(天石)先生的《西凉大姓考略》,尤成民先生的《汉代河西的豪强大姓》《汉晋时期河西大姓的特点和历史作用》。
我入学以后,也沿着老师与师兄们的足迹,在河西五凉史领域进行探索,从1996 年起陆续发表论著,除了与老师合作的论文《河陇文化与隋唐制度的渊源》外,自己在河西史方面发表《河西商镇话沧桑》《河西走廊上的会稽与建康》《北朝至唐初的河西走廊与粟特民族》《归去来兮:昭武九姓与河西郡望》《甘肃粟特资料概述》《隋玉门关的移徙与西域范围的变动》《隋代酒泉小考》《中古武威的粟特诸姓》《〈隋曹庆珍墓志铭〉与武威粟特曹氏》《东魏、北齐凉州考》《凉州胡睦伽陀的种族与唐初河西局势》《论晚唐五代的沙州(归义军)与凉州(河西)节度使》《唐代“安门物事变”史实考辨》《唐代粟特军将康太和考论》等论文。在五凉史方面发表《五凉史料的特点、困境及其突围》《五凉的儒学与佛教》《五凉后期粟特人踪迹考索》《粟特人与前凉王国》《敦煌大族与前凉王国》《敦煌大族与前秦、后凉》《敦煌大族与西凉王国关系新探》《敦煌大族、名士与北凉王国》等论文。2017 年,我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《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》一书,两年后又在台湾昌明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繁体字本。最近,我的三本书稿《河陇文明与地域交流》《粟特人与武威》《敦煌写本初探》也已经或即将交付出版社,均属于河西史范围。这些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在河西史领域一步步前进的,也是对老师开展河西史、五凉史研究这一传统的继承。这里面也包含了我们师生共同的对河西走廊的深厚感情。2019 年,《张掖阅读》第10 期刊登了我的一篇随笔《忆行河西》,深情地回忆了对河西走廊的无尽眷恋,我相信老师肯定也是怀着同样的心灵。这也可以参看2017 年我在《丝路文明》第2 辑发表的书评《敦煌与西部的学术情结——齐陈骏〈敦煌学与古代西部文化〉介评》。
1990 年,老师赴北京参加民政部召开的各省地名词典编辑会议。老师在甘肃各地劳动过,又研究河西史,对甘肃的地名比较熟悉;此前还搜集过《资治通鉴》胡三省注中的历史地名,做了一大箱子卡片,甚至准备出版研究著作,为此还专门去中华书局联系过具体的出版事宜。后来虽然没有将《资治通鉴》胡注地名出版成书,但他参加编撰甘肃省地名词典,于1995 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·甘肃省》,老师为副主编。老师在晚年主要用力于《西北通史》第二卷的写作,该卷写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,正是老师研究的断代。因为有之前的河西史研究基础,所以写起来并非难事。记得刚启动写作是在我参加工作之初,老师开始想让我及敦煌学、古代史的一些研究生参与撰写,但后来绝大多数人并未动笔,全书基本上由老师独立完成;可到2005 年出版该书时,老师在书的封面只署了“主编”,而未写“著”,并在后记中一一开列当初召集开会的十来位研究生及我的名字,称大家也参加了写作。那时,这些研究生早就毕业参加工作了,老师甚至已经不记得他们,但仍让我一一联络并将样书寄去,有的人刚好评职称还用上了这本书。老师的胸怀及为学生们的考虑,如今思之,不胜唏嘘。
2012 年此书再版,老师人在浙江老家,嘱我代为修订增补,我修改完了交给整套《西北通史》的实际总负责人刘光华先生。同样,刘先生对《西北通史》每卷都做了大量的审稿、统稿工作,但主编却署的是谷苞先生,而刘先生只是在他自己承担写作的第一卷署名。这些兰大历史系的老一代学者们,令人肃然起敬,也给我们后学晚辈树立了榜样。2005 年,我除了协助老师出版《西北通史》第二卷外,还负责编辑他的论文集《枳室史稿》,以及《敦煌学辑刊》2005 年第2 期庆祝老师七十岁的颂寿专刊。《枳室史稿》中除第一部分“汉唐史”外,第三部分专门列目“河西史”,收录10 篇论文;第二部分“敦煌学”也属于河西史的内容,第四部分“丝绸之路与西北史”所收论文也有不少涉及河西的,加起来有三十多篇。河西走廊是老师的魂牵梦萦之地,敦煌学及以河西史为核心的西北史研究,是老师献身于西北的学术事业。以我对老师的了解,敦煌学是他在兰大开创的一门学科,而河西史却是他的钟情所在。
齐陈骏(1936年8月19日-2022年1月24日),浙江天台人。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,后被分配到兰州大学历史系任教。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。2000年退休。齐陈骏教授是兰州大学敦煌学学科创始人、原敦煌学研究所所长、《敦煌学辑刊》主编、历史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曾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秘书长,中国唐史学会理事,甘肃敦煌学学会副会长。
著者简介
冯培红,1973年生,浙江长兴人。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、凉州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,主要从事敦煌学、魏晋隋唐史、西北史研究。著有《敦煌的归义军时代》《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》等,发表论文125篇。